山岳型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反思
“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近一年来,不少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三大方面,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方便快捷,好评不断。
纵观景区发展,毋庸置疑,“智慧旅游”的确给景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特别是山岳型景区。
要充分认识智慧景区的深刻内涵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狭义的智慧景区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对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优化再造景区业务流程和智能化运营管理,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有效保护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景区重在“智慧”,以人为核心,不是简单的“数字化集成块”,要体现管理者利用各种先进的硬件技术进行科学、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不可一味依赖各类支撑体系,过分强调技术因素。
要统一旅游规划、分期实施、小步快走
山岳型景区,自然环境多变,由于树木繁茂、山势险峻、面积较大、信号较差等等原因,在智慧景区建设中,资金投入过大,完全依靠景区自身,恐难实现;一味跟风,不假思索的盲目投入,也不可取。
在建设智慧景区过程中,山岳型景区需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小步快走”,总体思路应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
相关景区需要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同时,这些景区要有超前的思想,认真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景区特点,分期实施、小步快走,既不能落后于人,也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能建设成为“半拉子工程”,尽量做到小而精,管理制度、后续资金和专业人才要有保障,在重点区域、重要景点,体现自己的“智慧”特色。
要经济实用、开放互联、实现无缝对接
目前,山岳型景区由于大多地处较偏僻地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上,基本上是以景区为单位,各自为政。乡镇、区县、省市、国家信息化或者旅游主管部门以及要实现无障碍的跨行政旅游合作区域,由于没有统一的“智慧化”建设标准和开放的端口,资源浪费巨大。
事实上,智慧旅游涵盖了景区、城市(街区、社区等)、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等等概念。一些山岳型景区,区内还有村庄、驻区单位等等,构成复杂。山岳型景区不仅肩负着保护、开发旅游的功能,还有防汛防火、社会治安、城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等社会职责。这就需要它们与各个单位进行端口无缝化安全对接,可是目前,由于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只能实现小区域的“智慧化”。
要实现内容、系统和平台的快速兼容和人工智能化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又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同科学的管理理论集成。
现代信息技术是基础,主要由各种传感设备组成,例如,射频传感器、位置传感器、能耗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热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等,这些设备嵌入到景区的物体和各种设施中,并与互联网连接。
信息管理平台是智慧景区的核心平台,体现资源监测、运营管理、游客服务、产业整合等功能,包括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网络远程传输、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等。
智慧景区建设还需要体现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电子门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高峰期游客分流系统、应急救助系统、规划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网络营销系统和微机管理系统等等方面。
智慧景区最终要体现在综合决策平台上。该平台建立在信息管理平台和众多业务系统之上,能够覆盖数据管理、共享、分析和预测等信息处理环节,为景区管理层进行重大决策提供服务。该平台还应将物联网与互联网充分整合起来,使景区管理高层可以在指挥中心、办公室或通过3G智能手机全面、及时、多维度地掌握景区时时情况,并能及时发号施令,以实现景区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事实上,山岳型景区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智慧景区内容或者手段很难在实际中兼容。例如,景区监控系统靠画面,主要区域设置覆盖的WIFI靠点对点的对接,而基于RFID无线射频技术的门禁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智能导游系统等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怎样实现互相融合。还有,WIFI较大的后续使用费用、电力保障等等,对于山岳型景区,很是困难。要体现在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不可否认,智慧景区建设给山岳型景区带来种种变革。智慧景区的打造,在充分信息技术之时,贵在高效科学的管理能力和人文关怀之下的个性化服务。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鲜的词语给我们“头脑风暴”,之后更要认真反思。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基于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ICT),将云计算(SaaS、PaaS、IaaS)、物联网(RFID技术、传感器等)、互联网(Web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等)和个人移动终端(3G技术、PDA等)、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的基础上,与景区融合发展。
智慧景区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目前智慧景区建设主要着眼于面向游客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的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
对于创新行业基础管理(如旅游统计制度、游客满意度调查、旅游价格指数发布、游客流量预测等)和转变增长方式(如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旅游新业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等)乃至加快景区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关注不多。
智慧景区建设时间不长,需要要扬长避短,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等作为支撑和保障,国家及各级政府应统筹考虑,给予各方面支持,避免资金浪费和资源闲置,逐步落实到位。
作为山岳型景区,更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有自己特色智慧景区。
(本文作者:杨广虎)
上一篇:浅谈温泉度假项目的“个性”
下一篇: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