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与传统观光旅游规划的六个不同
发布日期:2015-10-16
目前,休闲度假旅游正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旅游度假区作为休闲度假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载体,汇集了社会各界的资本,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度假区对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多数地方政府都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度假区建设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共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省市也纷纷申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市级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应该与传统的景区规划编制有“六大差别”。
一是资源评价方面的差别(从景观到环境)。
传统景区规划的资源评价主要以景观资源为主,以观光功能为主。旅游度假区不仅仅要具有视觉感官性,还要有舒适的体验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应该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所以,旅游度假区除了上述资源分析以外,还应该增加对度假区整体气候特征(包括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环境品质(包括空气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等级)、生活方式等分析,做到由景观评价到总体环境整体评价的转变,才会更加体现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实际开发中更具指导意义。
二是市场评价方面的差别(从地域到人群)。
传统景区规划的市场评价,一般是按照距离远近,来划分市场圈层结构。旅游度假区更注重不同方式的度假体验,因此应该按照人群划分来研究市场。如运动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客源市场,康体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客源市场等,浪漫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情侣市场。站在“人群”的角度划分市场,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别(封闭到开放、景区到境区)。
传统景区的空间规划一般是封闭式的,把主要景区设定为规划范围,然后划分出核心区和支撑区,整体采用收取门票的运作模式。
旅游度假区则更多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布局,范围不仅包含主要景区,还要注重度假景区和周边社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结合,把周边的社区等纳入到景区中来,依托社区整治当地环境、建筑风貌,选取适当地点,引导当地百姓开发特色住宿和特色餐饮项目,作为度假区服务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度假区的接待能力,形成一个大型开放式环境,做到由“景区”到“境区”的转变。
四是交通规划方面的差别(车的尺度到人的尺度)。
传统景区规划的交通规划,一般是站在“运输”的角度,只注重交通的通达性、快速性,提升路网的等级,增加客运量,加快客流周转等方面。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以社区(城市或乡村)为依托、以深度体验为主线、以散客和自由行为方式、以产业融合为开发形态的一种新型融合性生活式旅游,更加注重的是一种休闲体验,因此要站在“度假”的角度,更多的是要消除快节奏,提倡慢活、心静的慢行交通系统。因此,制定三轮车慢行系统、自行车慢行系统、步行系统的规划,增加道路绿化率,提升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是产品设计方面的差别(游览到体验)。
传统景区规划的产品设计,一般是以几个分散的主要景点为核心,依托景点打造不同的自然或者文化产品。旅游度假区规划不能仅看重“点”的设计,而应更在于“线”和“面”的设计。根据不同景区的特色,设计旅游线路,把点与点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产品组合和线路组合。根据不同的休闲度假类型,打造不同的旅游线路,如康体休闲游线、生态山水游线、文化修学游线等等。在点与点的旅游线路中,也要注意选取景色较好的路线,使游客可以观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六是规划重点方面的差别(造景到设施与服务)。
传统景区规划的重点一般是造景,通过增加景点、增加游乐设施、提升景区环境来作为主要吸引物。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除了景区打造外,还要注重完善度假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功能设施,优化度假区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例如可以建设蕴涵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主题餐厅等,这样就把旅游要素变成了旅游吸引物。
总之,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不是简单地把“景区”改为“度假区”,而是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规划思路还是停留在对传统观光景区规划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应该要制定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编制指南和标准规范;二是召开会议和论坛,宣传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标准;三是开设旅游度假区规划培训班,加快培育相关旅游人才。(中国旅游报)
旅游度假区作为休闲度假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载体,汇集了社会各界的资本,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旅游度假区对促进我国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和多数地方政府都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度假区建设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共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省市也纷纷申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及市级旅游度假区。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应该与传统的景区规划编制有“六大差别”。
一是资源评价方面的差别(从景观到环境)。
传统景区规划的资源评价主要以景观资源为主,以观光功能为主。旅游度假区不仅仅要具有视觉感官性,还要有舒适的体验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应该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所以,旅游度假区除了上述资源分析以外,还应该增加对度假区整体气候特征(包括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环境品质(包括空气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等级)、生活方式等分析,做到由景观评价到总体环境整体评价的转变,才会更加体现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实际开发中更具指导意义。
二是市场评价方面的差别(从地域到人群)。
传统景区规划的市场评价,一般是按照距离远近,来划分市场圈层结构。旅游度假区更注重不同方式的度假体验,因此应该按照人群划分来研究市场。如运动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青年客源市场,康体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中老年客源市场等,浪漫休闲度假的客源人群主要为情侣市场。站在“人群”的角度划分市场,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空间布局方面的差别(封闭到开放、景区到境区)。
传统景区的空间规划一般是封闭式的,把主要景区设定为规划范围,然后划分出核心区和支撑区,整体采用收取门票的运作模式。
旅游度假区则更多可以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布局,范围不仅包含主要景区,还要注重度假景区和周边社区(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结合,把周边的社区等纳入到景区中来,依托社区整治当地环境、建筑风貌,选取适当地点,引导当地百姓开发特色住宿和特色餐饮项目,作为度假区服务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度假区的接待能力,形成一个大型开放式环境,做到由“景区”到“境区”的转变。
四是交通规划方面的差别(车的尺度到人的尺度)。
传统景区规划的交通规划,一般是站在“运输”的角度,只注重交通的通达性、快速性,提升路网的等级,增加客运量,加快客流周转等方面。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以社区(城市或乡村)为依托、以深度体验为主线、以散客和自由行为方式、以产业融合为开发形态的一种新型融合性生活式旅游,更加注重的是一种休闲体验,因此要站在“度假”的角度,更多的是要消除快节奏,提倡慢活、心静的慢行交通系统。因此,制定三轮车慢行系统、自行车慢行系统、步行系统的规划,增加道路绿化率,提升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是产品设计方面的差别(游览到体验)。
传统景区规划的产品设计,一般是以几个分散的主要景点为核心,依托景点打造不同的自然或者文化产品。旅游度假区规划不能仅看重“点”的设计,而应更在于“线”和“面”的设计。根据不同景区的特色,设计旅游线路,把点与点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产品组合和线路组合。根据不同的休闲度假类型,打造不同的旅游线路,如康体休闲游线、生态山水游线、文化修学游线等等。在点与点的旅游线路中,也要注意选取景色较好的路线,使游客可以观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六是规划重点方面的差别(造景到设施与服务)。
传统景区规划的重点一般是造景,通过增加景点、增加游乐设施、提升景区环境来作为主要吸引物。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除了景区打造外,还要注重完善度假区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功能设施,优化度假区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例如可以建设蕴涵当地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主题餐厅等,这样就把旅游要素变成了旅游吸引物。
总之,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不是简单地把“景区”改为“度假区”,而是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规划思路还是停留在对传统观光景区规划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应该要制定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编制指南和标准规范;二是召开会议和论坛,宣传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标准;三是开设旅游度假区规划培训班,加快培育相关旅游人才。(中国旅游报)
上一篇:海森看什么是真正的落地规划?
下一篇:以文旅融合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