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旅游规划的人是不是都是混饭吃的?
旅游规划机构里有懂旅游的人吗?
景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旅游规划机构有存在的必要吗?
景区赔钱旅游规划机构该负多大责任?
如何选择旅游规划机构?
如何识别一个人懂不懂旅游?
我是先做旅游景区,后做旅游规划。做景区的时间远长于做规划的时间。做了十几年景区经营管理之后,2007年我和群里的李振山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景区管理公司,在全国来说应该是较早的景区管理公司之一,做了一些小的经典案例。
后来有不少投资景区的人来找我们做咨询,想拿一块资源,问我们这块资源怎么样?能不能做?怎么做?需要投多少钱?能挣多少钱?所以我们就逐渐转到了旅游投资咨询行业。后来,环保部下边的中环国投控股集团要成立旅游规划院,我就加盟,进入了旅游规划这个行业。
现在,大家对旅游规划单位的感觉有点复杂。按道理说,做旅游规划的人应该挺牛的,应该是懂旅游的人。做规划的人,就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指导别人的人。指导别人做旅游的人,怎么能自己不懂旅游呢?可是大家看了一些旅游规划、接触了一些规划单位之后,觉着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大家就有些疑惑,这些规划机构是怎么回事?
有的篇文章说,中国的上万家景区,有90%赔钱。又说旅游规划中有90%不合格,是烂规划。这篇文章虽然没明说景区赔钱就是规划不好造成的,逻辑上两者也不是对等的因果关系,但给人感觉就是这90%烂,造成了那90%赔。也许这正是这篇文章想达到的目的。全国大概有大几百家挂牌的旅游规划机构,还更多兼做旅游规划设计的机构和个人,一年拿走几十个亿。这么多景区赔钱,这些规划机构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我要做旅游规划的话,能成为那那10%吗?
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信心满满,毕竟在景区做了这么多年,做过多种类型的景区,对市场、对游客需求、对旅游产品有一定了解。做旅游规划应该有一些优势。但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现在别人看我,估计和我以前看别人一样,也是混饭吃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会再回答这个问题。
先回答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
问:如果您还有点做景区的人的良心的话,你就实话告诉我们,贵圈里的人到底懂不懂旅游?做旅游规划的人是不是都是混饭吃的?
答:实话实说,贵圈里还是有个别懂旅游的人的。懂和不懂得有个标准,要不然就没法说数量和比例。标准是什么呢,标准就是以做景区管理和营销十年以上的平均水平为标准。
懂的人有多少呢?大概占旅游规划机构总人数5%以上,还有10%比较懂。5%,比例高不高呢?挺高了。
军队里有几个人能指挥打仗?我觉着有1%就不错。别的人会打枪、会打炮、会做饭,人民军队里还有的只会唱歌。规划机构里大多数是画图、搜集资料、按旅游规划通则写本子的,套路都是规定好的。规划,就是按规定、规范去划块。更多的人是懂技术规范,而不是懂旅游。规范也是规划的基本要求,这也是“规划”这个词的应有之义。
可是,问题在于,旅游规划首先是产业规划,其次才是形态规划、空间规划。产业规划首先要考虑这个项目能不能做起来,能不能来游客,能不能挣钱。这个问题才是最核心的问题,才是关键。在城里盖个房子,即使设计不合理,住着有点别扭,还可以住,还值钱。但如果在偏远的深山里投资,修路、盖房子,如果游客不来,就有可能一钱不值。
所以,旅游规划必须解决游客来不来的问题。大家对旅游规划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做规划的人没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景区建好了,就是不来游客,或者游客太少,就像是工厂的车间、仓库、宿舍、办公等房子都规划设计好了,也盖好了,就是不知道生产什么,或者生产出东西来卖不出去。
做旅游投资和做旅游规划的人,首先要关心的是:能不能解决吸引物和吸引力的问题,游客来不来的问题。景区吸引物、吸引力的问题没解决好,景区大门建得再雄伟、游客中心设计的再漂亮,也没用。规范问题,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多看点书,多干几个项目,再记不住还可以查资料。
解决景区吸引力的问题,只靠规范、套路就不行了。所以,能解决好吸引力问题的人才是旅游规划所必不可少的专家。
问:既然规划机构解决不了问题,要他干嘛,都解散了得了,或者我们谁也不找他们做规划,他们也就混不下去了。
答:做旅游开发,就要占用空间,大到几百平方公里的景区,小到几十亩的农庄,想要占地,就得有规划。这一规定,养活了一个行业和一帮人。
以前,许多政府或企业做规划只是为了立项、拿地,先把资源圈下来再说,并没想着真按规划去做。政府还要求做规划需要旅游规划资质,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旅游规划资质是个很扯淡的东西。但靠所谓资质和立项需求,养了一大堆旅游规划机构。
再后来旅游投资泡沫就起来了,萝卜多了不洗泥,挂个牌子就有项目干,用模板一拼凑,就能糊弄绝大多数甲方。凡是找规划机构做规划的,大都不是旅游开发行家,觉得旅游规划很神秘,是高大上的东西,再看到一大堆头衔,就以为是专家了。这些机构在全国胡弄一遍,几年就过去了,其中有的还了成大公司。
当然,旅游规划在解决了吸引力的问题后,还要解决空间和形态问题。景区修路、盖房子,还是要有规划设计的。应该说多数规划院解决不好产业发展问题、业态问题。但作为规划单位来说,再解决不了空间问题、形态问题,就不是做规划的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种鸟也不在少数。
问:这么多景区赔钱,旅游规划机构该当何罪?
答:90%的景区赔钱这种说法,可以肯定是某人凭感觉随口一说,有夸张的成分。多数旅游统计数据也是这么来的。
但景区挣钱越来越难,大部分不挣钱,是事实。那么,景区赔钱,规划机构该负多大责任呢?是罪魁祸首,还是帮凶?我认为,少部分是罪魁祸首,大部分是帮凶,小部分是没有责任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点,新开发的景区,单纯靠卖资源就能挣钱的时代过去了。圈一块资源,建个大门,横个杠子就收钱,这样的景区曾经出现过,但已经成了过去时。遗产类的景区,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不管是老天爷留下来的,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等级:
超一流、一流、二流、三流;
世界级的、国家级的、区域级的、地方级的;
躺着挣钱的、坐着挣钱的、站着挣钱的、弯下腰挣钱的。
可以把地球另外一边的人吸引过来的,是超一流的、世界级的。故宫长城兵马俑,都属于这个级别,躺着就能挣钱。当然,不同的人管,挣多挣少也有区别;
国内游中的多日游、长线旅游目的地,属于一流的、国家级的。以上两种都是小长假人满为患的地方。吸引力范围三五百公里,是二流的、区域级的;只有当地人去的,是三流的、地方级的。
这么分很粗略,有的是处于两个等级之间,比如京郊的十渡,重庆的缙云山,就处于一、二流之间。有全国知名度,去的人主要是周边省市的人,远距离的人到那出差也顺便看一看(在规划里叫“机会市场”)。
再比如河南林州的太行大峡谷,每年接待几万韩国人,但还不能叫世界级,韩国没有大山,中国的大山,对他们很震撼。林州大峡谷目前还只能算区域级的,算一级有点勉强,吸引的主要还是周边省份的游客。但这也不是说林州的资源是区域级的,其实那一块资源,比多数一级的还要好些,只是没有统一打造,没有开发好。所以我们说的一流、二流多数时候指的是产品,而不是资源。
那些超一流的经典观光景区,躺着都能挣钱。但拿到这种资源机会已经没有了,这种资源一般都在国有公司手里。坐着也能挣钱的国家级一流旅游资源,这种资源也很少了,少部分藏在深山的资源,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有了开发的可能;
还有一部分是随着旅游方式的改变、市场需求的改变,从一般资源变成了优质资源,比如公路旅游产品——草原天路,就是随着汽车进入家庭,变成好资源的。站着能挣钱的、具有区域影响的二流旅游资源,这种景区还有,全国还能找到一批,现在一些大的企业拿到的,包括中景信拿到的大部分是这种资源。当然二流资源在高手手里也可以打造成一流的产品;
需要弯下腰才能挣钱的地方性三流旅游资源,就是城市周边的、服务于一个更小范围的景区景点,地方中小企业拿到的大都是这种资源。拿到三流资源想舒舒服服挣钱已经不可能了,就得自己费点力气、弯下腰来。那么,问题来了:有些企业拿到二三流的资源,找个规划机构做个规划,建起来,找几个人售票、检票,一开业,就可以开始挣钱了吗?
这么想,就把景区经营、把旅游业看简单了。有人可能会说,规划设计单位告诉我说可以挣钱啊?!一方面,人家不说能挣钱,您会掏钱做规划吗?另一方面,规划做的好,落实好了吗?经营管理做好了吗?营销做好了吗?
规划,只是脚本。
一部电影拍得好不好,脚本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制片人和导演,但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制片人,出钱的老板,看他选什么样的人写剧本、选什么样的人做导演,导演选择什么样的演员。
作为操盘者,既要有选择剧本的眼光,又要有选择导演的眼光。没有这个眼光,赔钱是必然,挣钱是偶然,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要不然,谁有钱都可以开影视公司了。做旅游,开景区也一样。现在,拿不到仅仅靠资源就能挣钱的旅游景区了。
一个二、三流资源的景区,要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精心的开发建设、精心的市场营销、精心的运营维护,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可能挣到一点点利润。只要不是资源垄断性的行业,只要是充分的市场竞争的行业,要做好都不容易。圈一片资源,做个规划就以为可以挣钱了,——这个时代过去了,看着它远去的背影已经说拜拜了。
二、三流景区的发展出路,一是要精品化,二是要休闲化。借助好的环境要成为休闲度假的平台,人们到这来不止是看,还要吃、要喝、要玩,甚至要住。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要跟上市场的这种变化,满足市场新的需求。
休闲化的经营,相应的来说难度更大。就连一个小吃摊经营好都不容易,做到好吃、卫生、服务好的都是少数。更何况一个装了许多吃、喝、玩、乐内容的景区呢。
问:既然开发旅游景区不得不做规划,那么如何选择规划机构呢?
答:上一个问题中我们说到,投资旅游的操盘者要有眼光,有选择规划机构的眼光。有了这种眼光也就有了吃旅游这碗饭的把握。但有这种眼光很难。景区管理协会的陈妍说“自己专业才能识别合作伙伴是不是专业”,确实是这样。
真正的专家还是有的,有的规划院还是有一两个明白人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专家也分好多种,好多层次、好多方面。在医学界,屠呦呦肯定是大专家了,但我感冒了找她行吗,她可能连康泰克和快克的区别在哪都不一定比我们更熟悉。
那么有没有靠谱的专家人才库?许多组织有自己的专家库。但被称为教授、研究员的专家多数是知道中国的旅游业向何处去,如何发展,但不一定知道某一个旅游景区向何处去,如何才能盈利。
无论是找旅游规划机构,还是找旅游专家,要会找,知道找的什么人能解决什么问题,找了一个研究旅游宏观经济学的大专家,他可以告诉我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讲完国际讲国内,但您非得问他,您的景区怎么改进,需要花多少营销费用,就是在难为人,就和问屠呦呦感冒吃什么药一样。
有的大专家就是给我们指大方向的,您就让他们集中精力研究宏观问题,这是对党和人民、对中国旅游业的贡献,咱们不要用那些小问题去打搅他们,也不要用钱去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要说景区规划专家,知道一个景区能不能挣钱、怎么挣钱的专家,全国加起来也不超过两位数,在规划机构里更是屈指可数。
识别一个人懂不懂旅游景区规划,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试一下:
一是旅游统计数据。现在的旅游统计数据大都不可信,要会分辨。
如果在说明问题的时候,有人引用的是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说哪个县一年接待游客几百万、上千万,旅游收入几十个亿,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个假专家。连数据都不能判断是真假,怎么能判断市场、评价资源、做规划、指导别人做投资挣钱?
二是计算景区停车场的规划面积。计算景区停车场面积,是旅游规划的基本技能,要知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景区客流的时间分布。
如果一个景区一年接待100万人次,计算日游客量,如果有人用100万人÷365天,他肯定是个外行;如果有人说有效游览时间是200天,100万÷200天,虽比外行强点,但还不是内行。
小长假和旺季周末,几十天的游客量,占多数景区全年接待量的1/3以上。景区高峰日一天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量的1.5%——4%,南方以长线游为主的景区比例最低1.5%,北方城市周边的区域性景区可达到4%。也就是说北方一个年接待100万游客的区域性景区,高峰日可以达到4万人。
4万人需要多少个停车位呢?
与三个因素相关:第一是乘坐公共交通、自驾车和团队大巴车的比例关系;第二是自驾车平均每辆车的载客人数;第三是停车场的日周转率。每辆自驾车的载客人数,对于做景区经营管理的人来说,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站到景区门口数一会儿就知道了。
还有个更简单计算的办法,自驾车旅游时代每个游客需要10平方米的停车场,高峰日景区里有1万人,就需要10平方米的停车场。当然,景区没必要真建10万平米,建7、8万就可以了,高峰日停不下的车辆可以停到路边、附近村庄、餐馆酒店门前等,否则非高峰日闲置时间太长也是浪费。
三是谈论“淡季不淡”。如果一个人眉飞色舞谈论“淡季不淡”,估计是他刚听说这个词不久,懂旅游的人一般会淡然一笑,绕过这个话题。再就是,他或许不知道女人会有例假,人体有节律,一年有四季。即使已经过了更年期的故宫,也还是有淡旺季的。
北方的自然遗产类景区,别说“淡季不淡”,就是谁能够在淡季开门,能挣回日常费用来,都算是大牛了。现在,春节在多数景区形成了小高峰,占比不断提高,是个新的值得注意的现象。
最后回答一下前边留下的问题。
我说自己这几年也没能做出几个自己满意的项目来,在别人眼里估计也成了混饭吃的了。旅游是一个人人都认为自己懂的行业。一个规划做下来能体现规划单位意图百分之六七十就已经不错了。
一个大的旅游项目能有百分之十几投资回报率就算高的了。但是,在规划上打打折扣,建设上打打折扣,经营管理上再打打折扣,折来折去,就折的很难挣钱了。这些现象在其他行业,尤其是行业发展初期和泡沫期都是难免的。
道路是曲折的,但旅游业的前景还是灿烂光明的。
作者:刘东江下一篇:文创产品如何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