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多文化融合传承,多业态综合开发——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
发布日期:2016-10-11
从司马台长城远眺古北水镇国际旅度假区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夜景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脚下,总占地9平方公里,下辖古北水镇和司马台长城两个游览区,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和体验性极高的综合性特色休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突破常规古镇模式,借鉴乌镇定位综合旅游度假区
“国际水乡小镇+司马台长城”是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两大主要卖点,整个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并非一个单纯的旅游功能,而是以“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为目标规划概念,分为“六区三谷”:老营区、民国街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与后川禅谷、伊甸谷、云峰翠谷。除常规“传统旅游景区”项目之外,还多元复合了“高尔夫、别墅地产,星级与精品酒店、民俗客栈及会务中心”等综合的延展功能。度假区功能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配套相对齐全,是一个具有较高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性特色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包含2个五星标准大酒店、6个小型精品酒店、400余间民宿、餐厅及商铺,10多个文化展示体验区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大酒店
一步一景展现文化,再现亲山水坡型文化风情古镇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在文化表现上可概括为“老北京文化+北方建筑文化+江南水乡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国风情+西式建筑”。度假区在设计上遵循一步一景的理念,内部景点“杨令公祠”、“八旗会馆”等结合了古北口和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合长城边塞文化,与汉、满、蒙、回等民族的习俗),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定位,使度假区一方面具有北方建筑和历史文化特点的“亲山水坡型”古镇;另一方面,酒坊、染布房、酱菜坊等景点又带有明显的舶来江南古镇基因,同时也可以见到丽江的茶马文化的影子,项目整体是中西方众多成熟风情景观、历史人文、建筑形式等元素的综合利用与再现。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建筑形态受多种文化影响
整旧如故塑造景区,差异化地开发保护区与旅游区
在具体的开发中,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参考了乌镇模式,坚持保护第一。确定司马台长城保护所属区和旅游所属区后,严格隔离保护区与旅游区。旅游区主要定位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综合功能的国际旅游综合体”,采用“修旧如旧、整修如故”的开发理念,成功保留、复建了明清民国风格古建43万平方米。在景区塑造中,具体做法可归纳为“迁、拆、修、补、饰”五个字。“迁”,搬迁历史街区内必须迁移的现代民居等;“拆”,拆除必须拆除的不协调建筑;“修”,用旧材料和传统工艺修缮破损的老街、旧屋、河岸、桥梁等;“补”,恢复戒补建部分旧建筑,填补空白,连缀整体;“饰”,各类电线、管道全部地埋铺设,空调等现代设施全部遮掩。当地原住居民则被安置在古镇外围,原有住房全部用作商业开发,如酒店、餐饮、商业等,而原住居民可以优先返回到古镇参与旅游服务行业。
基建方面,古北水镇将供暖、弱电、用水等管线藏于地下,将现代化的设施藏而不露地融入到古建当中,保存了地上原有的村落面貌。
外部整治方面,古北水镇不只是整旧如旧的单体修复,而是基于街区风貌做了景区整体风格打造。
内部改造方面,古北水镇对历史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构,包括对室内空间重新分隔、安装现代厨卫设备、提升人均居住面积,使改造好的古建筑更适合现代城市人的居住。
社区配套方面,古北水镇按照现代居住社区的标准,配套包括公共场所、社区休闲活动空间、人文活动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建立了戏楼、祠堂、书院、镖局等等,让游客体验更真实的古镇生活。
旅游开发坚持所在地区文化的传承
古北水镇国际旅游度假区与乌镇的差异,最大的体现就是所在的地区文化传承。在旅游发展中,唯有文化是不可复制的,也是走出特色、持久发展之路的不变主旨。
度假区在恢复、保护古建的同时,从自身出发开始保护、挖掘古镇完整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如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通过对桶匠、锡铜匠、烟作匠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补贴,鼓励这些手工艺人以作坊的形式进行展示和经营;对传统的生态印染、司马小烧等传统工艺品与食品的生产加以恢复,让游客在老师手把手教导下完成自己的印染作品或体验酒糟菜肴的制作;恢复濒临消失的北方庙会;展示冬季冰雕嘉年华;等等。
司马小烧酒坊
永顺染坊
上一篇:温泉改造升级:旧温泉的新时代蜕变
下一篇:云南省独一无二的理疗型精品温泉——云南保山邦腊掌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