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发布日期:2017-06-20
      

旅游规划设计院  唐皓


(二)对应统筹城乡主要内容的创新要点 
1.对应西部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游憩方式创新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核心是要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多产业的互动型企业。西部山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大多数地区交通不发达,其工业大多以资源型的初级工业形态为主,快速实现工业与农业的互动难度大。 
旅游业具有产业联动程度高,快速带动信息流、人流和物流的流转等优势特征,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的游憩方式设计中,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消费行为为纽带,将其他更具实力和优势的产业,以及其他区域的二、三产业要素引入旅游项目中,加强产业互动型游憩方式的创新,能在提升旅游项目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根据西部山区的资源特点,可选择引入的其他产业包括了游戏动漫产业、中医药产业、汽车摩托产业、运动健身产业、康复疗养产业等等。引进的同时,也可借助其市场辐射能力和产品、客源结构促进农产品结构(如通过引入中医药产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如通过引入汽车产业调整劳动力结构)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游憩方式创新,首先需要注重的是产业的选择,重点选择的产业需要和本土资源存在一定的产业链交叉、具有一定共同点;能够在产业互动中相互促进提升,而并非“单向输血”;同时,根据游憩方式设计中的“情境化与体验化原则”,引进中也特别需要重视对产业链条中各环节具有一定情趣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产业。

2. 对应西部山区农业产业水平提升的游憩方式创新
西部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其关键在于农业产业链的完整与延伸,同时,在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等条件下,加强本土优势产业或产业环节的打造。 
西部山区耕地分布散、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平原地区的机械化、集中化、规模化的农业方式难以实施,但特色农业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林、副、畜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游憩方式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凸显独特吸引力” 的原则,将本土文化品牌、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化打造手法结合起来,促进形成龙头产品品牌。此提升过程,也为地方特色农业提供了更好、更多样、更广泛的市场空间,促进第三产对农业的反哺。 
其次,西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基础更具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方式,这些方式均将分散的农户生产通过产业链进行了整合,农民的生产不再是独立的,而是有目标、有组织的。该生产模式恰恰与开发原住民参与型的游憩方式手法形成吻合。因此,将产业化的山区农户生产与游憩方式设计结合起来,在总体旅游策划规划指引下,可以创新出一系列“游客+农户”的互动参与型山区游憩产品,农户的日常生产生活,既成为了景区的“活”景点,又同时为游客的游憩行为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服务,丰富了农户的收入结构。  #p#分页标题#e#
再次,在上述山区农业产业化整理和延伸的基础上,中心村镇的区域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提升,配合“拆村并点”等新农村建设工程,各中心村镇的规模得以扩大、农业产业链的中后端环节(加工、仓储、批发等)和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环节(交通、住宿、商业等)开始在其中聚集,具有了多重产业效应,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格局。根据本土资源特点和旅游景区定位,可将这些中心村镇打造成为以乡村工业或特色旅游业为先导的各类主题旅游小村镇,以多产业复合经济效应促进农民人居环境的提升、收入模式的提升、户籍和社会保障的改革和提升。以此,各中心镇可快速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核心,具备产业聚集和吸纳的能力,从宏观上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进行。

3.对应西部山区土地制度改革的游憩方式创新
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共同问题和根本是土地问题,而西部山区的统筹城乡发展,则面临着制度约束和土地分散的双重难度和压力,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则面临先天的难度。 
由于乡村和山野旅游中,各种游憩方式,都是以乡村土地为依托的,不同性质和农业特点的土地,对应着不同的游憩方式(农田――乡野观光、林地――山林游乐观光、草地――乘骑游乐、村落――游憩商业等),在上述的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优化提升的基础上,完全可以通过景观化、情趣化和体验化的手法,在游憩方式创新中,实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 
在休闲度假游憩方式和商业游憩方式的创新(山林度假村、山林休闲游乐村、特色客栈、古村落商业街等)中,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更可灵活运用流转方式,将旅游休闲物业进入流通市场。在流通的同时,还可将村落旁分散的山区农业用地,与物业进行打包出租或出售,让农田成为休闲物业的景观和游憩配套(租售结合乡野旅游农庄、乡村度假公寓等),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土地的升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所有权的“三权”分离,配合农业建设用地的流转方式创新,再辅以旅游休闲产品(特别是休闲度假与旅游商业产品)的包装打造,能更好地促进农村“资源”向“资产”的转变,使其成为具有更明确,更量化,更具有市场价值和赢利结构的良性资产,以股份、合作、出售制等手段吸纳、整合城市资金,可有效配合农村金融体系的提升。 
4.对应西部山区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游憩方式创新
西部地区现有的文化型旅游景点,多数都是着眼于展示和体验本土历史文化,虽然展示方法多样,但都是由景点向游客的信息单向传达。基于参与和体验的设计原则,创新的游憩方式需要具备更多的信息双向传达和互动参与性。  #p#分页标题#e#
以此,吸引游客的互动参与的游憩方式,不仅要丰富地域文化的展示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分析,将地域文化与游客的生活方式,现代文化有机联系起来,让游客由被动的接受,提升成为主动的寻找和参与。如丽江古城,其开发早期的文化型游憩方式大多为纳西族民俗和东巴文化的展示和体验,随着更具时代特性的休闲型游憩项目(酒吧、娱乐等)的深入发展,与其小桥流水、古城院落、东巴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共同组成了“软时间”的“丽江休闲方式”,游客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里,与历史形成了对话,与古城形成了交流。 
基于现代城市文化和区域传统文化交流的,互动型的游憩方式创新,不仅能有效丰富和提升景区游憩结构和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憩方式实现城乡文化交流,还可将城市中发育较先进的文化产业(包括创意产业、表演展示产业、影视产业等)引入乡村,运用本土资源打造各类具有游憩功能的、实景化和情景化的文化体验核心项目,让西部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源泉,让城市文化产业对西部乡村进行“文化反哺”,这也完全顺应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 


上一篇: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下一篇: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