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休闲空间规划浅析
休闲消费一般是在工业化中期以后才能真正普及的一种消费,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40年代已经较早完成了工业化,因此其在城市休闲空间规划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而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其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休闲空间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现状和分类,最后探讨了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休闲空间规划方法。
在发达国家的休闲空间规划中,区域规划理念、城市复兴理念、绿网理念、TOD模式理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年英国大伦敦规划中的区域绿地空间建设、美国波士顿区域游憩公园的“项链式”空间布局规划等,都是以区域发展的战略视野来看待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建设的。城市复兴理念认为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是复兴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通过休闲空间的建设消除社会空间分化,提高中心区的休闲吸引力,这也是英国在经历了逆城市化进程中提出的有效管制手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城市绿网的建设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休闲空间建设的一个典型特征,它被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构建城市绿色休闲空间网络,防止无序扩张的一种有效方式。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一种开发模式,其重要思想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休闲空间,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从而保证公共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和高利用率,这也是美国在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规划模式。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发达国家的休闲空间规划形成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1)休闲空间位置的选择
西方大都市在选择城市休闲空间位置的时候一般基于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和与其他城市空间相关性的原则。例如,巴塞罗那城市休闲空间区位的选择不是靠土地规模扩张的方式,而是采取单点突破手法,巧妙利用在城市建成区中的一些废弃用地,创造了一系列开发成本低、利用效率大、环境破坏小的城市休闲空间,在原有城市布局的基础上既保证了休闲空间的可达性又保证了与其他城市空间的关联性。
(2)休闲活动场地的配置
休闲活动场地的配置已逐渐从过去那种大面积绿地和广场的做法转向充分考虑人们的使用特点和习惯,发展以日常休闲为主的中小型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保障了使用者良好的可达性,增强了休闲设施和场地的使用效率。从1977年以来巴黎市区增加了126处绿化空间,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103hm2,各种城市公园和街区花园达到了377处,每个城区都有风景优美的公园,而街头绿地和配备有健身设施、儿童游憩设施的活动场地更是随处可见,从而大大改善了巴黎居民日常休闲生活的质量,也增加了巴黎的城市魅力。#p#分页标题#e#
(3)休闲空间的有机结合
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区域休闲空间战略规划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着重从整个区域整体布局出发,主张把休闲空间联系起来有机嵌入城市格局之中,形成城市休闲空间体系,目的是在城市中形成大规模的优美的可供人们休闲的空间,并改善城市环境。19世纪后半叶“美国现代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创作的波士顿的“翡翠项链”,透析出了城市休闲空间结构的规划思想发展历程,它的特点就是将块状公园、街头绿地通过“项链”式的公园道以及流经城市的河道有机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嵌入城市之中。
(4)休闲空间的规划注重城市历史和地方特色的保护开发
国外尤其是欧洲在许多古城的开发建设上,除了注重对旧建筑单体的保护以外,也进行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同时利用历史地段,突出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主题,强调娱乐业和饮食业,形成有特点的特色商业综合体,增强中心区活力。
(5)休闲空间规划注重慢交通系统的开发
国外城市休闲空间以人为中心,注重慢行交通系统的开发,为步行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和设施。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人行空中步道系统建设及尼克雷特步行街建设,为人们的步行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除此之外,美国旧金山市从旧金山市区到金门大桥之间有专门规划的自行车道,其间设置有多个自行车租赁店。
(6)休闲空间规划注重滨水景观的开发
古代人们逐水而居,人天生就有亲水的特性,国外许多城市对于城市休闲空间的规划均选择滨水区建设散步道,改造海军、造船业的废弃码头用以开发假日购物广场等商业娱乐设施,巴尔的摩就是一个成功地把水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城市。
(1)休闲空间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欧洲公民平均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及散步的时间是中国市民的2.5倍,但实际上对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方式意愿调查的实证数据表明:居民的休闲意愿中,户外休闲活动要比看电视和上互联网比重高很多。这个数据说明中国的户外休闲空间严重缺乏,制约和压抑着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休闲意愿。我们经常可以在北京的人行道上看见跑步的锻炼者,这足以引起我们对户外休闲空间严重不足的反思。
(2)休闲空间的可达性较低
我国城市休闲空间普遍存在可达性、可利用率较低的特点,邻里公园的服务半径为800米,社区性公园的服务半径为1600米,大部分城市仅有20%以下的区域能够方便地到达城市公园。#p#分页标题#e#
(3)对休闲空间的认识不足
很多时候人们对休闲空间的认识停留在城市绿地、休闲广场、街头小游园等一系列基础性的公益休闲空间,对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缺乏考虑,思想上重视公益型休闲空间规划,对于消费型休闲空间的考虑较少,因此需要我们重新来审视休闲空间的类型和分类。
(4)休闲空间规划未能得到重视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城镇化建设,大面积的城市土地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镇化做好了铺垫,但很多时候政府忽略了城市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成果,城市的休闲空间规划并未得到重视。国内很多城市绝大部分公园分布在二环以内,二三环之间的公园较为缺乏,这说明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未能赶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城市休闲规划未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和政府的认可,城市休闲规划的成果和最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还未被大众熟知。从上述国外发达国家的休闲空间规划所带来的启示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TOD模式的提出、绿色通道网络理念的提出、城市复兴理念的提出,还是区域规划理念的提出都是基于城市规划实践失败后的反省,我们应该通过国外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市休闲空间规划,重视休闲空间规划在区域发展中所带来的效益。
(1)室外基础公益型
最初城市休闲空间多指向城市绿地、市民休闲广场、街头绿地等一系列公益性休闲空间。现如今新形势下的分类同样包含公益性质的休闲空间,但更强调文化氛围的渲染和公众集体性的互动参与。
(2)服务消费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室外的公益性质的休闲空间,购物、交往、娱乐等都成为现代人的主要休闲方式,于是为满足这些休闲方式的消费型休闲空间也应运而生。茶楼、酒吧、餐厅、卡拉OK、SPA会所成为新的休闲空间。在这种休闲空间中,一方面可以享受很好的文化情调,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
(3)休闲空间的泛化
原本不属于休闲空间的公益性建筑,现如今也承当了休闲空间的功能,例如博物馆、体育馆。以前的博物馆只是科普教育的场所,体育馆也只是开运动会的普通锻炼场地,但现在很多博物馆附加上了茶吧、咖啡吧、小游园,可供人们交流休憩;体育馆也可以举行明星演唱会、开展大型的节庆活动等等。
(4)城市的休闲聚集与休闲综合体
#p#分页标题#e#城市休闲空间的集聚形态表现为RBD、休闲商业街区、城市休闲综合体等,是以休闲空间为基础形成的供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休憩、娱乐、休闲、观光、购物的区域,商业、游憩业和旅游业在这些区域形成互动。其主要特点是与商业设施和商业活动有着高度的产业共生性和空间共生性。
(5)跳出城市看休闲空间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往往分布于城市郊区,这些景区本身属于基础型户外休闲空间,同时围绕着这些景区周边往往能够形成休闲小镇、农家乐聚集等以集散功能为主的服务型休闲空间。
另外跳出城市行政范围,从整个大区域范围内来统筹规划区域休闲带,例如省旅游规划、城市群范畴内的旅游规划等都是从区域休闲带的角度进行规划。
现如今人们对休闲活动的种类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对城市休闲空间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对休闲空间进行规划,可以整合城市碎片式休闲空间、遏制土地大规模无序扩张、提升城市价值、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将成为社会和谐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生态宜居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践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对其规划手法总结如下:
(1)主题定位
依据城市休闲空间的文化、受众人群、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主题形象,寻找差异化优势和独特性内涵。每个城市休闲空间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受众人群,依据受众人群的喜好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定位主题,随后的建筑、景观小品、植物配置设计都需要遵从主题形象。
(2)文化植入
好的休闲空间需要文化的植入,文化的渗透提升了休闲空间的文化品味,使空间活动多样化,丰富了居民的休闲精神世界,增加了市民对户外休闲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进行城市休闲空间规划中,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地形地貌、附近居民的年龄和收入水平、历史传说等,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都市休闲空间。
(3)业态把握
商业业态是城市休闲空间成功运营的重要因素,在进行休闲空间规划时就需要对商业业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休闲空间的业态通常有餐饮、住宿、娱乐、商品销售等,各种业态在休闲空间中所占比例应根据人流量和受众需求来分配。商业业态关乎休闲空间的经济效益,具有文化特色且符合功能定位和市场消费规律的商业业态设计才能保证休闲空间的成功运营。
(4)参与互动设计
作为令人放松和愉悦的城市休闲空间,尤其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与参与性,使人置身其中不会因景色的单调而感到厌倦和疲劳。在各种景观要素的设计上,应注意加入趣味性元素,以吸引人们观赏和游玩,使景观也成为市民游客参与性互动的工具。例如以前广场上的喷泉只是观看的目标而已,而现在设计的旱喷遵循人们亲水的天性,注重人的参与性,水变得触手可及,人可以与水景融为一体。#p#分页标题#e#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下的旅游地产发展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