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9388591    18675872398
  • 旅游综合体落地策划
  • 温泉旅游主题化-中山项目
  • 水上游乐全季化
  • 景区升级度假化
  • 海森文旅(旅游策划公司)担纲中国首家地心文化主题公园的旅游规划、旅游策划以及旅游规划设计
  • 打造康养度假新高地(明月山项目)
旅游规划设计

关于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7-06-20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地应用与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我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偏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需求,在社会影响尤其是生态环境等方面欠缺考虑。本文在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的演进过程及其对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实战指导意义。


       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背景概况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城市,西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围城,是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首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并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森林等生态环境条件,赢得“避暑之都“和”森林之城“的美誉,这为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阳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其宜人的山水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舒适的人居环境,将有力地促进贵阳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贵阳市2002年就提出“环境立市”的战略,先后实施了绿色工程、蓝天工程、碧水工程 ,当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确认为国家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首家试点城市。2004年11月出台我国第一部建设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2005年贵阳市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12月贵阳市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该决定内容涵盖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环境质量、民生改善、生态文化、政府责任、群众满意等七个方面,不久后根据这一决定精神建立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指标体系发布。如果说《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贵阳市在总结生态化理念指导下的理性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开启了一个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那么2008年《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出笼,则标志着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切实迈向了从理念到行动的实战新高地。2013年贵阳市在2008年《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实践基础上,重新制定了《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深化明确了贵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与路径,其实行对于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巩固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贵阳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实战指导意义。#p#分页标题#e#


       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解读

 

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宜居城乡、生态经济、友好自然、和谐社会、生态文化、文明制度等六个方面,共45项指标。

宜居城乡主要反映城乡道路交通、城乡公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状况,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农村污水处理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城镇煤气气化率、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化率、公交出行率等12个指标;生态经济主要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反映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包括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单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污染源排放达标率、亿元GDP建设用地控制规模预期指标等10个指标;友好自然主要从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环境质量等方面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状况,包括森林覆盖率、生态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率、水域湿地覆盖率、清洁能源使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等7个指标;和谐社会主要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及法制状况,包括市民幸福指数、生态文明社区和单位比例、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保险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安全指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万人医疗床位数等8个指标;生态文化主要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等方面反映市民生态文明素养、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包括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2个指标;文明制度主要从行政服务效率、市民满意程度等方面反映政府廉洁高效的状况,包括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率、环境突发事件灾害应急预案与组织机制落实、生态环保案件受理率/立案率、生态环境质量纳入政绩考核、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群众满意度、生态补偿机制执行率等6个指标。

从这一指标体系的框架构成和指标要素可以看出,它是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容的具体量化。总体上全面概括了现有生态城市的主要规划内容,并创新性地将文明制度纳入系统指标,同时新增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城镇化率等分项指标。较之之前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描述的26项指标)及厦门市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环境保护指标形成的厦门市生态指标体系(包含建成区绿地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以及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等30项指标),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有了本质的创新和拓展。但仍未就当目前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等热点问题给出较为详细的指标。#p#分页标题#e#

贵阳市作为一个"两欠"(欠发达、欠开发)省份的省会,肩负着引领区域跨越发展的重任,同时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又面临着全面转型的压力,指标设计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出了立足于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创新运作定位,具有首创价值和创新意义。


       上述指标体系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第一,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我国还没有一套适用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贵阳市率先推出了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具有广泛参与性,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出了政府、公众、市场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定位:指标的形成是在充分征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指标的内容体现了各部门明确的任务和职责;指标的执行除不可缺少的部门参与外,还有市民的广泛参与,例如对市民的生态文明程度作出评价。这套指标体系在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中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在经历了若干年的理性提炼后,步入了成熟理念指导下的全面实践阶段。

第二,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具有实践性和示范性

在指标体系指导下,政府加强各种公用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有效引导、规范、维护、激励整个社会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来。与此同时引导公众成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通过市场动力把生态文明城市从理念转变为企业的追求、民众的行动。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等手段明确并调控人与自然、企业与自然等的良性关系,同时配合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性运行,使指标体系落实到实处,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另外,在完善自身设计的同时,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仍然把握了与全国和其他区域的可比性衔接,进而对其他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第三,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内涵和外延都具有拓展性

贵阳市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手段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在考虑用于现状评估的同时,还考虑了对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演进的评价,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软性的预留提升空间,无论是内涵或是外延都具有拓展性,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框架的探索发展提供了借鉴。

第四,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层次化#p#分页标题#e#

立足于生态要素定位演进的深化,以及对这种演进的深层推动,贵阳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提出了全面、系统、层次化的基本构架。但在地区性、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指导上有一定的缺失,应该更加完善地提出自下而上的生态文明城镇、生态文明区域、生态文明城市的框架结构。通过不同层级生态文明控制单元的构架,最终形成丰富完整的生态文明城市构架体系,客观动态的指导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生态文明的渴求将会愈来愈强烈。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以及指标体系建设是必要的,它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及具体指导。然而,仅仅依靠“制度”这种社会公共权力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动还是不够的。只有当广大人民群众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把保护环境变成人民大众的自觉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因此,除了进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以及指标体系建设之外,还需要有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形成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一点主要涉及到的就是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问题。因此要统筹兼顾宜居城乡、生态经济、友好自然、和谐社会、生态文化、文明制度几个方面,才能使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更好的指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上一篇: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手段探索

下一篇:关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的探索研究――以8个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