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山地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发布日期:2016-12-06
休闲旅游是“休闲”与“旅游”二者的融合,它首先具有休闲性,游客必须先从日常的外界压力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本能的、与谋生无关的休息方式来享受闲暇时光;其次休闲旅游必须符合一般旅游“异地性”的特点,旅游消费者必须离开居住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或几小时以上),但这种旅游是周而复始的,这一点又区别于一般旅游的一次性。山地休闲旅游是休闲旅游中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山地休闲旅游规划是以山地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山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山地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配以系统的配套设施设备,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的全方位规划。其中的山地旅游资源通常从广义角度考虑,即以地文景观为载体的多种旅游资源组合而成的旅游综合体,不仅包括山地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生物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景观等。
山地休闲旅游的特征
1.原生体验性
山地休闲旅游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山地旅游资源自然性强,同一区域常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即使在同一区域从不同角度展现的风貌也各具特色。由山地资源的特点衍生的丰富性、季节性、地域差异性以及多层次性等特征,使得游客能够选择更灵活的休闲方式,强调了游客的原生体验性。
2.产品多样性
开发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必须依托山地资源,一方面可以“无中生有”去创造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又必须结合现有山地资源。如在阿尔卑斯山,从18世纪就已经开始开发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对现代游客来说,阿尔卑斯是快慢动静皆宜的旅游胜地。从这个角度看,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当前一部分山地休闲旅游产生于城市,如攀岩、滑雪、溯溪、避暑等,虽然形式多样,但主流产品仍是具有原生态的山地休闲旅游产品。成功的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应该是以原生态为主色调,同时又结合了都市旅游新形势的产品,并且活动的运动量适中、选择面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山地休闲旅游资源包含范围广泛,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屋,包括日出日落、雨雪云霞皆可成景,而产品的旅游规划设计首先应该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炼,并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打造集山地旅游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产品,能够实现山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山地资源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实现自然风光向集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实现文化宗教向集教育传承和环境保护为一体;实现科学考察向集科技示范和康体疗养为一体等多方面的融合。成功开发山地休闲旅游产品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多方共赢。
3.客源市场稳定性
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人的寿命越来越长。2007年国家调整节假日之后职工的休息假期越来越长,为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时间保证。现代人在计划休息日出游时,更加关注旅游过程中精神、心理以及健康方面的需求,改变假期逛景点的传统思维,不去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找个时间和距离均较适合的目的地去旅游。山地休闲旅游方法正好符合这一新时期的休闲度假理念。我国山地休闲旅游点大部分都在城郊区域,而且已成熟的旅游点大都具备良好的道路交通系统,许多旅游点还可以当天往返,大大减少了游客在路上消耗的时间。山地休闲旅游点的开发能较好地满足城市人的“休息要求”,游客多会选择重复旅游,客源市场也比较稳定。
山地休闲旅游的产品开发模式
1.山地观光模式
山地旅游资源最大的特征是自然性。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等原因,山地一般能较好地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山地森林特有的宁静、绿色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能给人以安谧舒适的感觉,加上登山观景、荫下散步、郊游野餐和山地温泉等广泛接触山地森林环境的活动并远离城市中心,能使人的精神完全从城市的嘈杂中解放出来,心理得到放松,体魄得到锻炼。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名山、大山都有其特有的山地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山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映衬,让山地的名人墨迹、传说典故以及宗教寺庙、政治遗址等成为山地休闲旅游的亮点。从地理特征分析,山地复杂的地理构造让山地旅游资源显得更为精彩,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日感四季”就是对山地景观变换最好的诠释。部分游客看重山间变幻多端的景色,喜欢在山间进行文学、绘画等艺术创作,以此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方式。山地休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合理布设山地景观,提倡主动创造“与众不同”的休闲环境,营造浓厚的艺术和文化氛围。通过环境来阐述休闲产品的文化理念,赢得顾客的共鸣、认同和喜爱,形成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提高企业形象识别的不可模仿的独特性。
2.山地度假模式
山地度假旅游是以山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吸引物,以山地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设施为载体,为旅游者提供以休闲和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方式。山地度假旅游是山地观光旅游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是观光旅游时代的新型、高端旅游方式。度假旅游追求的是“放松”,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放松。度假旅游的性质决定了人们的旅游方式不再是以往的“快餐式”旅游,山地休闲是以度假意向明确的散客或小团体为主,并且关注常在山地开展以户外运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俱乐部队员。为了平衡好游客“求新”与“放松”的心理,要求山地度假休闲产品实现主题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如康体保健方面可以借助山地先天的自然条件修建山地康体养生休闲景区,开展山间温泉、山间瑜伽、山间文化养生等活动,配置对身体有益的树木花草,使游客以一种最放松、最简单的方式休闲养生;开展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山地活动,如攀岩、溯溪、山地自行车、滑草、野战、拓展训练等;也可以开设山地农家乐,让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以及体验山地酒(茶、书)吧的朴素格调。从低端到高端努力打造度假休闲产品品牌,尽量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3.山地户外运动模式
随着竞技体育向大众化休闲项目的发展,户外运动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长期以来山地运动就是刺激、挑战、娱乐项目的代表,山地因其独特的地质地貌、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山区管理已经成为户外休闲运动的最佳选择地。山地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很多,主要有徒步、漂流、林地探险、露营、滑雪、溯溪、骑马、攀岩、山地摩托等。一般情况下,山地景区只把运动休闲项目作为景区的补充要素,起到提升景区休闲功能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山地户外条件优越的地方,不知不觉中已变成了许多“驴友”们的首选地,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主题化的开发模式,确定山地运动的核心,使各项经营围绕山地运动展开,开展徒步旅游、漂流旅游、滑雪旅游、沙漠探险等主题运动项目,并且提供专业的运动设备以及安全救护保障。在配套接待设施方面要做到与户外运动的补充协调,如修建游泳池、室内球场、室内淋浴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山地体验模式
山地体验存在主动体验与被动体验2种形式。山地多种植有果树、蔬菜、药材、茶叶等,游客可以在当地农家的帮助下体验采摘乐趣,并在当地农家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被动体验方面可以采取让游客参与当地的歌舞文化表演、文化节庆活动的方式,让其体验山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内涵。此外,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山区可以进行山地社区建设,用社区形式鼓励人们保护和繁衍当地山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对于已经存在的山地社区,可以使用先进的社区管理方法、科学手段来保护社区原有的组织结构,保护山区环境、山区文化。游客可以在山地社区里住下,成为临时的山区人,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山区人民的淳朴。值得注意的是,休闲体验活动“小现场,大宣传”的放大效果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
建议与启示
1.主题化和品牌化
我国虽然山地资源丰富,但类似泰山、华山、青城山等名山大山毕竟不多,而且在地域上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政府在看到山地休闲的大市场后蜂拥而上,开发商与经营商彼此之间恶性竞争,甚至出现一座山有多个相同的功能区。如果山地资源质量一般,只简单地开发资源,山地休闲旅游质量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主题化的旅游规划思路,主题设计和产品策划要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游憩主线,加强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使游客省力省心并满足个性化旅游要求,通过借助政府力量加大宣传,争取把“无景点”做成“热景点”,努力打造区域共有的旅游品牌,避免盲目开发,提高休闲质量。
2.关注旅游时机和旅游产品分类
一是休闲旅游可以依靠时间、距离等特征实现游客的反复旅游,这就要求景区开发不同时期的旅游产品,做到稳中有变、推陈出新,不断保证客源。二是休闲旅游作为一种大众旅游,产品设计时要细分顾客消费档次,如既有能满足基本旅游市场需求的标准档次产品,也有适合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的经济旅游产品,以及高档消费的休闲旅游精品等。
3.完善游客旅游需求的各项支持系统
我国休闲旅游起步较晚,要提高山地休闲质量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配合支持,使游客在休闲旅游时“随心、随性”,依靠相互配套的设施、设备更轻松地旅游。交通系统方面使游客能够更便捷地到达旅游目的地;通讯系统方面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没有障碍;社会保障方面保证公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理念灌输方面使游客深刻理解何谓“山地休闲”,从根本上吸引客源;宣传方面注重游客的口碑宣传,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旅游部门培养专业服务人员,保证山地休闲项目的规范及安全。只有社会系统全面配套建设,才能实现山地休闲向更高的层次和品位发展。(曾文萍 谭杰倪 何静)
下一篇:山地度假村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