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之三农问题
2015年8月,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在安徽黄山休宁召开,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高屋建瓴地指出: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通过发展旅游可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标志着旅游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从“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到“乡村旅游发展”。李金早的指导性发言不仅仅表明了对“三农”问题的殷切关注,更为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
乡村发展与休闲旅游的契合点
现在的城里人已经对于乡村充满幻想,可解乡愁,可呼吸新鲜空气,可感受原始农耕文化,云云;但是,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其内心感受却远远没有这样的美好。一方面,农产品无市场,或者农产品市场价格失衡;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逐年增加,2011年约2272亿元,2012年达2996亿元人民币,但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却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农产品即使品相完美,口感优质,由于没有畅通的销售渠道,也无法在市场立足,造成“供给过度”的假象,更遑论自身的品牌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有无限发展空间。广大的乡村拥有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生态、原始的农耕文化和淳朴的乡村风情,以及近几年规模化开发的创意性农业景观。这些都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他们需要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体验参与。
对于旅游,城里人和乡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趋向,前些年是“城里人想出来,乡下人想进去”,这当然是指城市;如今,好像掉了个,变成“乡下人想出来,城里人想进去”,这回指的是乡村。但旅游的本质是相通的,就是感受异质的文化,这种异质文化要么是异域的,即离开自己生活环境到异地;要么是暂时脱离当今的社会,寻觅古老的、遥远的、近乎消失的东西。而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乡村恰恰在时间和空间上,保存了一些不为人知、令人感到神秘、神奇的文化元素,这正是在当下休闲旅游时代,乡村旅游成为潮流的原因。
旅游是乡村发展的一把金钥匙
当乡村遇上旅游,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存在的农产品滞销、老无所养、生态保护等新农村建设的系列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这一切源于城里人在解决了生存、生产的基本需求后,开始追求生活、生命的高层品质,渴望从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城市到荒僻化原生态的农村、从邻里不相往来的“鸽子房”到鸡犬相闻的左街右舍,寻找久违的萦绕心头的乡音乡景乡情,感受那份原真、粗犷与淳朴。
区域转换间,便催生出与旅游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相关的众多乡村休闲度假新业态。这就是“旅游+”的魔力,尽管旅游解决不了乡村的所有问题,但对于有古代遗存、原生态民俗,生态保存完好,且临近城市的乡村,确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子。
我院在多年旅游规划实践中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十养”之效,亦即:青山养仁、绿水养智、生态养气、气候养颜、民俗养神、民风养情、宗教养性、研学养心、劳作养志、美食养身。在海南海口、广西昭平等众多乡村规划案例中,策划了许多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成功落地实施,转化为旅游新产业,造福一方乡村。
但是,也有不少乡村,在旅游开发与运营方式上,景区开发与农业产业、游客与原居民、生态与保护、文化与休闲等,完全被割裂开来,景区内原居民被“腾笼换鸟”,整体迁移出来,这样的景区虽然保留了自然原生态,却永远失去了人文原生态。更严重的是,打着搞旅游的名义,大肆拆迁古村落,经世千年的古建筑毁之一旦,至于农民的利益更是无从谈起。
这样的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的贡献,仅限于政府税收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产业带动效应几乎没有,所谓的“旅游+”也就等于空谈了。更要命的是,从长远发展看,抛开了原住民人文的乡村旅游根本就满足不了城里人的旅游诉求。
“旅游+”不仅是横向的新业态,还是纵向的产业链
我院在多年的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中,一直致力于“富农、富商、富财政”,探索惠及政府、开发商、农民的“旅农合璧”模式,即以旅游为引擎,以景区为核心,以原始农耕文化、乡村民俗风情等为文化主题,以景区所在地的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设计创意性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并通过旅游带动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发展,也即以第三产业撬动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反哺第一产业,形成了“农中有旅、旅中有农”的“旅游+”横向和纵向产业体系。
“旅农合璧”模式的亮点在于:以景区为吸引物,吸引游客,首先形成“人”的搬运,继而实现“农产品”的搬运,并借助可观的游客量所形成的免费品牌展示效应,打造基于本地文化的包含特色自然景观、农产品、特色民俗活动等乡村旅游品牌。这其中当然涵盖线上旅游、线下旅游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
广西昭平县是全国贫困县之一,生态环境良好,但却面临乡村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昭平银杉茶、沙田柚品质优良,但销路仅限于广西地区。当地政府希望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有效提升昭平县果品的知名度。为此,我们在昭平乡村旅游规划中,设计了全长60余公里的“山水画卷”般的景观带,以“走马观画”为文化主题,秉承“生态引人、项目停人、节点留人”的发展思路,建设集生态观光绿道、文化体验廊道和乡村休闲要道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通道。游客漫步在绿道中,徜徉在如画的风景中,可沿途品尝原生态的土特产,体验原住民的农业生产、乡村生活。旅游增加了当地的流动人口,同时带动了农产品的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使昭平银杉茶、昭平沙田柚走出滞销瓶颈,知名度大幅提高。
当乡村遇上旅游,就有了无限可能。“旅游+乡村”一旦成为乡村发展模式,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必将随之完成蝶变。产业方面,农业生产即可进入规模经济,成为继旅游之后的又一个赢利点;产品层面,可实现从零散的农产品收购模式到基地经营的集约化经营模式的转变;品牌层面,可完成农产品生态化、精致化和系列化提升,最终形成品牌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即一、二、三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海森旅游规划设计院2002年成立,与海森机构其他成员企业共同构成了旅游度假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造→经营管理全程服务链条,是中国最好乡村旅游规划公司和景区规划公司。
上一篇:帐篷客酒店:安吉首店周年之际 第二家店要在阳澄湖亲密岛临湖而建了
下一篇:迪士尼中国公布2016消费品授权计划,星球大战成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