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温泉改造设计——以瑞士瓦尔斯温泉为例
发布日期:2015-11-04
瓦尔斯温泉位于瑞士格劳宾登州、阿尔卑斯山麓海拔1200m的瓦尔斯村。当地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早在20世纪,温泉就作为理疗及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不过,由于位置偏僻以及经营不善,瓦尔斯村及其温泉一直默默无闻。为了扭转这种局面,1980年代初期,当地社区买下了一座破产的温泉旅馆,对其进行改、扩建。整个项目包括对3座1960年代的建筑进行改造,以及新建一座温泉浴场。从1986年方案竞赛到1996年最终落成,共历时10年。这就是后来闻名全瑞士甚至蜚声世界的瓦尔斯温泉。
新建的温泉浴场像一块巨大的方形岩石一样嵌入山坡中,西侧与山体紧密结合,只有东立面(沿公路)完全暴露在外。浴场共包括两层主要的功能空间:上层为浴场区,下层为理疗区。浴场区包括主入口、更衣室、休息厅、室内浴池、室外浴池和若干小浴室。其中,主入口设在西北角,通过一条地下通道与旅馆区连通。理疗区由休息厅和若干小治疗室组成。旅馆区位于浴场以北。客房楼为长条形板楼,高度约4~6层,沿山坡呈L形布局。其中,南侧的客房楼呈半围合状环绕着浴场。客房楼明显维持了1960年代的外观,强调水平线条。
新/旧、建筑/环境
项目本身属于对原有旅馆的改扩建。在处理新旧建筑的关系方面,打破了常规:不是用“新”去模仿“旧”,也不是改“旧”以迎合“新”,而是想方设法弱化新浴场的存在,突出环境这一主体。为了更好地体现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设计者放弃了把“新”与“旧”按照统一的整体进行处理的思路。除了一条地下通道相连外,“新”与“旧”两者之间没有更多的联系。
在这个项目中,所追求的目标是揭示温泉与山所蕴涵的原始力量。新建的(建筑)要显得比现有的(建筑)还要老,就好像它一直都存在于当地的风景之中。也就是说,把新建筑还原为环境的一部分,而非凌架于环境之上。
浴场的设计选用了采石场和山泉的意象来诠释建筑物的概念,这是因为采石场和山泉都具有原始的特质。用石材装饰的立面,以及极其规则的几何外形,使浴场宛如埋在山中的一块巨石,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旅馆咖啡厅方向看过来,第一眼仅看得见一片绿草如茵的山坡,仔细看时才发现绿草下覆盖着浴场的屋顶。如果站在位置高一些的客房阳台上,就能俯瞰云雾蒸腾的室外浴池。
虚/实、形式/功能
在这里,山中有石,石中有水,石材包括了目之所及的各个界面,仿佛所有的空间、浴室、浴池都是用石头雕凿出来的。整个浴场犹如在山体内部开凿出来的一连串山洞,只不过每处洞穴都是棱角分明的矩形空间。大小不同的一系列石穴所组成的空间、厚重的墙体和被坚实围合的虚空,仿佛是远古时代的米诺斯迷宫,又依稀流露出古罗马和土耳其等地古老浴场的遗风。
浴场主层由一个中央浴池(室内)、一个室外浴池以及环绕中央浴池的11个小石室组成,石室之间为休息厅或过厅。每个石室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包括水温各异的浴池、淋浴房、桑拿房、饮水处以及休息室。根据空间功能的不同,11个石室名称各异,例如“汗石”、“火石”、“响石”、“淋浴石”、“按摩石”、“饮泉石”、“花瓣浴”、“冷水浴”⋯⋯对应不同的功能,每个石室的内部构造都变化各异;例如,“响石”的空间高且窄,石材的选择和排列利于声音反射,水疗的人们在这里哼唱圣咏一类的曲调,可以得到非常完美的音响效果。这些石室的相同之处是,它们极度封闭,厚重的石壁上仅设狭小的门窗洞口。除了东侧一排小室以外,其余小室大多没有外窗,仅有一人宽的门洞和过道相连。它们导致的幽闭、紧张感被高大开敞的厅化解开来。在休息厅,落地玻璃窗将山景尽收眼底,室内地面穿过玻璃窗延伸至室外。从中央浴池可以游到室外浴场,继而登上室外平台。从空间划分来看,“虚”与“实”交替出现并互为依托,强烈的对比制造了令人震撼的空间感觉;更为重要的是,水、光、蒸汽和热量无处不在,充满了除了石头以外的全部浴场空间,使原本阳刚气十足的几何空间并不显得过分突兀。
从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秩序来看,体现了沐浴行为本身的流线。从西北角的浴场入口开始,首先是一条南北向的狭长走廊;走廊西侧是封闭的石墙,在这里富含铁质的瓦尔斯水第一次登台亮相:水从安装在墙上的铜管里流出,顺着石壁徐徐流淌,在石壁上留下了艳丽的锈渍。这些锈渍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温暖的橙红色光晕,预示着一次非凡的水疗即将开始。走廊东侧是一排像筛子一样的更衣室,前来沐浴的人从走廊一侧进入更衣室更衣,再从更衣室另一侧进入浴场。一旦踏出更衣室,人们立即置身于一条南北向的通长游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浴场;沿着游廊可以到达南端的土耳其式蒸汽浴室,或者通过平行于游廊的坡道下行到达浴场主层。
浴池主层下面为理疗层,设有一系列小房间,用于按摩和治疗。在浴场入口处,沿建筑物北端有专用的楼梯、电梯下至理疗层。
光线/空间气氛
整个设计突出了对材料和光线的表现,表达了对神秘自然的感受。悬挑的顶篷被窄长的采光缝——“光的缝隙”切割成互不相连的巨大板块;从缝隙中倾泻而下的自然光线游走于各个小空间之间,把整个建筑连结成一个流动的大空间。除了休息厅具有较大的落地玻璃窗以外,自然光线主要从顶部进入,使室内气氛幽暗而静谧,从而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变换,光线的投射轨迹不断改变。有时候,光像箭一般刺进水中,在水波中舞蹈,再撞向石壁,游走不定;有时候,光从顶篷的缝隙中幽幽地渗透到石壁上,扩散到氤氲的蒸汽中,再消失在潋滟的水声里。很难分得清亮与暗的界限、静与动的分别。
除了自然光线,水下普遍设置了射灯是营造空间气氛的另一种主要手段。例如中央浴池的水下灯光呈蓝绿色调,使32℃的泉水晶莹剔透;“花瓣浴”的水下灯光呈温暖的黄色,将水中漂浮的金色花瓣映照得娇艳欲滴,芬芳馥郁;“饮泉石”则酷似取圣水的密室,从下向上投射的灯光聚焦在悬挂水杯的黄铜吊环和水流处,在周围浓重的黑暗包围下,取水和饮水这样简单的动作不禁变成了洗涤心灵的仪式⋯⋯虽然第一眼浴场的空间感觉是非常静态的,亲身体验之后又是非常动态的。这种徘徊于静与动的两面性,使整个建筑需要藉由行为来体验内心的放松,唤醒了人们自身的感觉。
材料/空间表现力
整座浴场采用瓦尔斯当地的灰色石英岩和混凝土建成。顶篷、墙壁和地面皆为清一色石材饰面。每一片石材都经过了绘制和测量,恰如其分地出现在它应当出现的地方。正是这种对技术精确性的追求,不惜挑战手工艺极限的努力,支撑着空间的功能和气氛。
瓦尔斯温泉一经建成,立刻产生了轰动的效应:它不仅被政府评为“最佳建筑”,而且仅仅开放两年后就被列为受保护建筑;每年从世界各地专程前来参观访问的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