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何为“无景区+” 景区发展的新出路!
发布日期:2016-10-13
景区是一个点,逃避常态、享受生活的点;景区是一个梦,说走就走的旅行梦。再优质的景区,都很难保证重游率,单纯的景区经营只能聚集人气,但财气的聚集就需要一个经典的“+”了。现在各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都开始逐渐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无景区“+”将成为未来景区发展的宠儿,如取消景区门票的收费,取而代之,打造交通(索道、巴士等)、演艺(剧场演艺、实景演艺等)、休闲(住宿、餐饮等)、地产(房屋销售、物业、酒店等)、商品(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等)等新的赢利点。无景区“+”模式的开启,任何一个加项,都是旅游利润的增长点,越发展、越完善,但现在的“+”,还没有脱离景区自身,要想大发展就必须用做产业的格局玩转无景区“+”。
一、无景区+交通
无景区+交通是目前国内各大景区的重要盈利点,在长白上、黄山等知名大景区的经济收入占比中更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景区交通方式主要有:景区观光车、观光索道、人力抬轿、滑道、游船、自行车。在这几类交通项目上以观光车、缆车、游船为常态交通,经营回报率也是最高的。
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中的必要服务项目,将交通服务精细化、特色化,不仅可以让景区游客运输便捷化,更能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促进营业额增收,提升景区旅游核心吸引力,因此在景区的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把景区交通放在一个核心项目的高度来考量、打造、布局。
二、无景区+演艺
演艺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但经过时间的相融,演艺和旅游默默地走到了一起,创造出了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鼎盛王朝等各类景区演艺大作,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旅游演艺高潮,“宋城演艺”更是因为演艺而大放异彩。
演艺和旅游的融合的确创造了辉煌,但任何一场景区演艺都是基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庞大的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才得以快速发展。脱离了庞大的游客基数支撑,景区演艺还能活多久还值得深思。景区演艺是否能够独立支撑起一个旅游品牌的打造过程?景区演艺锦上添花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景区演艺雪中送炭的案例又有哪个呢?
旅游演艺现在主要有实景演艺、舞台演艺、场景演艺、巡游演艺几类,前三类演艺只能作为游客的欣赏亮点,提升经济收入,而巡游演艺能够带来景区整体旅游氛围的提升,增强游客互动性,完美游客旅游体验度。游客喜欢玩,但不一定会玩,这就需要景区工作人员教游客如何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带着游客一起玩,以往的巡游演艺主要集中在主题公园类景区内,其实其它各类景区都可以开展“巡游演艺”,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氛围,把“巡游演艺”打造成带客人一起玩的互动性活动,带领游客以最佳的方式游览景区。
三、无景区+休闲
休闲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消费的有效方式。常规的休闲产品在旅游规划范畴上包括酒店住宿、特色餐饮、垂钓、高尔夫、滑雪等。优美的外界环境加上完善的附属娱乐设施,让游客把有限的时间消耗在景区,与此同时,景区收获了经济效益。
休闲不仅仅是留住客人,还要留住人心,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硬件保障,核心是服务,是精细化的服务质量。目前国内没有哪一个景区休闲旅游做的特别出色,而是一些古城、古镇、古村落等区域化旅游目的地做的极具水准,这源于一种心境和一种文化氛围,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打造出来的,因此景区休闲产品的打造要先融于地方,再衍生产品,做到休闲产品与地方民俗以及文化氛围的无缝对接。
四、无景区+地产
景区和地产的结合成就了旅游地产,华侨城•欢乐谷分得了第一杯羹,从而掀起了旅游地产的高潮,可惜却没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是不会玩?还是玩的不好?这就未可知了,但肯定的是一大批进入者根本不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地产,把重点放在了地产上,忽略了旅游的打造,最好项目被套牢。没有人气,哪来的财气,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一个递进式发展模式,只有景区火了,人气旺了,地产才能凸显其价值。重视地产,忽略景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模式,加之现在人们的消费趋于冷静,项目的套现率越来越低。
在项目推进打造期,很多开发商认为有了地就有了保障,很多项目多集中在郊区和偏远山区,在当前房地产不景气的大形势下,很多投资人开始了生态养生、养老地产、产权公寓的转型,我个人感觉,无论何种转型,都要把景区的打造和市场推进放在核心位置,因为没有人气,一切都是空谈。人气萧条,任凭地产项目多么优质也只能成为摆设,有价无市就会成为开发商的剜心之痛,等到银行都不敢接盘的时候,开发商的豪气也只怕会荡然无存,因为项目套不了现,没人接盘,再高的估值也都是黄粱一梦。
要想走好无景区+地产这条路,一定要先旅游后地产,不可被急切的利益迷失双眼,产品+人气永远是旅游地产通向成功的必备。
五、无景区+商品
旅游商品是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短板,同质化严重,缺少地域性、文化性、排他性,和景区本身缺少融合点,几乎所有的景区旅游商品都是一样的,更有甚者,把一系列产品打包装箱/装袋,上面印上某某地特产,就变成了这个地方的旅游商品,这种自欺欺人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无疑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过程中,购物是一个大项,因为缺失所以潜力巨大。
旅游商品的局域化、特色化、精细化,可能是每一个旅游从业者都清楚的事情,但真正意义上开发自己景区的专属旅游商品却少有人为之。好的专属旅游产品,不仅有助于景区品牌化的打造和传播,还能够为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通过迪士尼的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可见一斑。景区为了深化经营效益,这个领域还是值得关注和下点功夫来细心研究,都明白,就差执行。
六、无景区+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只适合一些自然属性的景区,旅游是为了一种放松、一种逃离、一种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追求的是快乐,健康也是重中之重。现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吃一份安全、吃一份健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景区与生态养殖的结合,无疑完善了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对于景区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还可形成一个以景区为市场渠道的独立产业。
对于一个新生景区,需要一个市场培育期和过度期,而生态养殖业态,投入相对较低,见效快,短期效益明显。这正好和景区的效益长线化,形成了互补。生态养殖支撑景区前期发展,后期景区反哺养殖业,关在在于每一个产业都要做精。对于成熟的景区而言,也是一个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七、无景区+广告
景区每年都会接待大批游客,而游客一旦离开就和景区没有了关系,面对这么庞大的流量,只能获取一次经营红利,的确有点可惜。是否可以让离开的客人依然为景区创造价值,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如果将庞大的景区流量,演变成广告受体和景区长久资源的话,无论游客走到哪里,都会为景区带来一份价值收益。构筑一个广告载体,用服务构筑社群,打造平台,做专职的中国旅游广告商,将产品与客人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创造价值。
八、无景区+营销
景区的市场渠道是标准化的、景区的宣传渠道也是标准化的,这就说明景区营销是一个半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复制。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既是景区效益的最大化,营销既是景区的服务板块,但同时也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资源只服务于自身,如何考虑都有些浪费,景区要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就应该方位提升资源利用率。营销团队的资源价值最大化,无非是最佳的方式,区域内服务于多家景区,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控市场,还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区域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
要想做好旅游,就不能局限于自己本身,市场是景区的命脉,掌控了市场就等于掌握了金钱,市场是景区发展的下游产业链,所以对这块的布局,可能更有效的壮大自己,突破本位思想,以开放的胸怀,用营销对接一切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玩的好,这就是一本万利,玩不好也只是实战提升,有实力的景区都可以玩一玩,不过步伐要快。
九、无景区+人才
无论任何行业对于人才的争夺,都异常激烈,景区更加的明显,因为景区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二十年,人才匮乏成为了行业共识。人才即品牌,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个过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人才资源不一定等于人才资源,有可能变成人力资源。一个公司的体制、管理模式、工作环境,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能力施展,这个需要高层特别注意,人好挖,但如何价值最大化,还需要认真研究。
有了人才,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胸怀,用人才的智慧和专业素养服务于更多的旅游投资人士,这样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会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最终得以更好地服务于自身景区的长远发展。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需要的不是完善的管理模式,而是特色化的管理机制,但更多的企业却把人才变成了人力(哈哈)。
十、无景区+服务
服务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但却是现在国内景区最大的缺失,景区有了美丽的山水、完善的基础设施就开门迎客,一心谋利,却忽略了本应重视的服务。服务的缺失在无形中缩短了景区的寿命,没有了服务,也就没有了品牌和口碑,都认为服务的高成本投入,无法有相对应的高效产出,但服务的价值和景区投资一样,是一个长线投资,时间可以证明价值,越久价值越大。
旅游投资开发最大的投入不是金钱,因为金钱能够打造的,都是可以快速复制的,最大的投入是服务的投入,这是心血与时间的奉献与坚持,而且是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这也就是景区发展最大的根基之本,也是景区不老神丹的必备药引。景区+服务,虽然是看不到的利益增长,但却是所有“+”的根基保证,做好景区,必须做好服务,最大的增值在服务。
旅游是聚集人气的所在,而“+”则聚集财气,景区的发展目标是财气,前提是人气,钱要挣得理所当然,就要服务的顺其自然,如何“+”、怎么“+”,可能还有无数种方式方法,但万法归宗,一切都不能脱离高质的景区产品和服务而单独存在。
旅游“+”不是一种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一个思路、一个格局的突破,景区的发展,不一定非要围绕景区而存在,本位思想太强,会让景区发展永远跳不出景区自己的圈,要大发展,就要大格局、大思想、大融合,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而是一个产业,突破自我,天空更阔,也许更多的机会就在这一片新的蓝天下。
一、无景区+交通
无景区+交通是目前国内各大景区的重要盈利点,在长白上、黄山等知名大景区的经济收入占比中更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的景区交通方式主要有:景区观光车、观光索道、人力抬轿、滑道、游船、自行车。在这几类交通项目上以观光车、缆车、游船为常态交通,经营回报率也是最高的。
旅游交通是旅游过程中的必要服务项目,将交通服务精细化、特色化,不仅可以让景区游客运输便捷化,更能演变成一个独立的旅游项目,促进营业额增收,提升景区旅游核心吸引力,因此在景区的旅游规划过程中,应该把景区交通放在一个核心项目的高度来考量、打造、布局。
二、无景区+演艺
演艺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但经过时间的相融,演艺和旅游默默地走到了一起,创造出了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鼎盛王朝等各类景区演艺大作,掀起了一拨又一拨的旅游演艺高潮,“宋城演艺”更是因为演艺而大放异彩。
演艺和旅游的融合的确创造了辉煌,但任何一场景区演艺都是基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庞大的客源市场的基础上才得以快速发展。脱离了庞大的游客基数支撑,景区演艺还能活多久还值得深思。景区演艺是否能够独立支撑起一个旅游品牌的打造过程?景区演艺锦上添花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景区演艺雪中送炭的案例又有哪个呢?
旅游演艺现在主要有实景演艺、舞台演艺、场景演艺、巡游演艺几类,前三类演艺只能作为游客的欣赏亮点,提升经济收入,而巡游演艺能够带来景区整体旅游氛围的提升,增强游客互动性,完美游客旅游体验度。游客喜欢玩,但不一定会玩,这就需要景区工作人员教游客如何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带着游客一起玩,以往的巡游演艺主要集中在主题公园类景区内,其实其它各类景区都可以开展“巡游演艺”,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旅游氛围,把“巡游演艺”打造成带客人一起玩的互动性活动,带领游客以最佳的方式游览景区。
三、无景区+休闲
休闲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消费的有效方式。常规的休闲产品在旅游规划范畴上包括酒店住宿、特色餐饮、垂钓、高尔夫、滑雪等。优美的外界环境加上完善的附属娱乐设施,让游客把有限的时间消耗在景区,与此同时,景区收获了经济效益。
休闲不仅仅是留住客人,还要留住人心,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硬件保障,核心是服务,是精细化的服务质量。目前国内没有哪一个景区休闲旅游做的特别出色,而是一些古城、古镇、古村落等区域化旅游目的地做的极具水准,这源于一种心境和一种文化氛围,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打造出来的,因此景区休闲产品的打造要先融于地方,再衍生产品,做到休闲产品与地方民俗以及文化氛围的无缝对接。
四、无景区+地产
景区和地产的结合成就了旅游地产,华侨城•欢乐谷分得了第一杯羹,从而掀起了旅游地产的高潮,可惜却没有几家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是不会玩?还是玩的不好?这就未可知了,但肯定的是一大批进入者根本不明白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地产,把重点放在了地产上,忽略了旅游的打造,最好项目被套牢。没有人气,哪来的财气,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一个递进式发展模式,只有景区火了,人气旺了,地产才能凸显其价值。重视地产,忽略景区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模式,加之现在人们的消费趋于冷静,项目的套现率越来越低。
在项目推进打造期,很多开发商认为有了地就有了保障,很多项目多集中在郊区和偏远山区,在当前房地产不景气的大形势下,很多投资人开始了生态养生、养老地产、产权公寓的转型,我个人感觉,无论何种转型,都要把景区的打造和市场推进放在核心位置,因为没有人气,一切都是空谈。人气萧条,任凭地产项目多么优质也只能成为摆设,有价无市就会成为开发商的剜心之痛,等到银行都不敢接盘的时候,开发商的豪气也只怕会荡然无存,因为项目套不了现,没人接盘,再高的估值也都是黄粱一梦。
要想走好无景区+地产这条路,一定要先旅游后地产,不可被急切的利益迷失双眼,产品+人气永远是旅游地产通向成功的必备。
五、无景区+商品
旅游商品是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一个短板,同质化严重,缺少地域性、文化性、排他性,和景区本身缺少融合点,几乎所有的景区旅游商品都是一样的,更有甚者,把一系列产品打包装箱/装袋,上面印上某某地特产,就变成了这个地方的旅游商品,这种自欺欺人的旅游商品开发模式,无疑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过程中,购物是一个大项,因为缺失所以潜力巨大。
旅游商品的局域化、特色化、精细化,可能是每一个旅游从业者都清楚的事情,但真正意义上开发自己景区的专属旅游商品却少有人为之。好的专属旅游产品,不仅有助于景区品牌化的打造和传播,还能够为景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通过迪士尼的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可见一斑。景区为了深化经营效益,这个领域还是值得关注和下点功夫来细心研究,都明白,就差执行。
六、无景区+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只适合一些自然属性的景区,旅游是为了一种放松、一种逃离、一种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追求的是快乐,健康也是重中之重。现在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吃一份安全、吃一份健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有需求,就一定有市场,景区与生态养殖的结合,无疑完善了旅游产品的功能属性,对于景区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还可形成一个以景区为市场渠道的独立产业。
对于一个新生景区,需要一个市场培育期和过度期,而生态养殖业态,投入相对较低,见效快,短期效益明显。这正好和景区的效益长线化,形成了互补。生态养殖支撑景区前期发展,后期景区反哺养殖业,关在在于每一个产业都要做精。对于成熟的景区而言,也是一个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七、无景区+广告
景区每年都会接待大批游客,而游客一旦离开就和景区没有了关系,面对这么庞大的流量,只能获取一次经营红利,的确有点可惜。是否可以让离开的客人依然为景区创造价值,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如果将庞大的景区流量,演变成广告受体和景区长久资源的话,无论游客走到哪里,都会为景区带来一份价值收益。构筑一个广告载体,用服务构筑社群,打造平台,做专职的中国旅游广告商,将产品与客人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创造价值。
八、无景区+营销
景区的市场渠道是标准化的、景区的宣传渠道也是标准化的,这就说明景区营销是一个半标准化的产品,可以复制。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既是景区效益的最大化,营销既是景区的服务板块,但同时也可以相对独立的存在,资源只服务于自身,如何考虑都有些浪费,景区要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就应该方位提升资源利用率。营销团队的资源价值最大化,无非是最佳的方式,区域内服务于多家景区,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控市场,还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区域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
要想做好旅游,就不能局限于自己本身,市场是景区的命脉,掌控了市场就等于掌握了金钱,市场是景区发展的下游产业链,所以对这块的布局,可能更有效的壮大自己,突破本位思想,以开放的胸怀,用营销对接一切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玩的好,这就是一本万利,玩不好也只是实战提升,有实力的景区都可以玩一玩,不过步伐要快。
九、无景区+人才
无论任何行业对于人才的争夺,都异常激烈,景区更加的明显,因为景区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二十年,人才匮乏成为了行业共识。人才即品牌,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个过程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点,那就是人才资源不一定等于人才资源,有可能变成人力资源。一个公司的体制、管理模式、工作环境,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能力施展,这个需要高层特别注意,人好挖,但如何价值最大化,还需要认真研究。
有了人才,一定要有大格局、大胸怀,用人才的智慧和专业素养服务于更多的旅游投资人士,这样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还会不断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最终得以更好地服务于自身景区的长远发展。人才的价值最大化,需要的不是完善的管理模式,而是特色化的管理机制,但更多的企业却把人才变成了人力(哈哈)。
十、无景区+服务
服务是景区发展的灵魂,但却是现在国内景区最大的缺失,景区有了美丽的山水、完善的基础设施就开门迎客,一心谋利,却忽略了本应重视的服务。服务的缺失在无形中缩短了景区的寿命,没有了服务,也就没有了品牌和口碑,都认为服务的高成本投入,无法有相对应的高效产出,但服务的价值和景区投资一样,是一个长线投资,时间可以证明价值,越久价值越大。
旅游投资开发最大的投入不是金钱,因为金钱能够打造的,都是可以快速复制的,最大的投入是服务的投入,这是心血与时间的奉献与坚持,而且是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这也就是景区发展最大的根基之本,也是景区不老神丹的必备药引。景区+服务,虽然是看不到的利益增长,但却是所有“+”的根基保证,做好景区,必须做好服务,最大的增值在服务。
旅游是聚集人气的所在,而“+”则聚集财气,景区的发展目标是财气,前提是人气,钱要挣得理所当然,就要服务的顺其自然,如何“+”、怎么“+”,可能还有无数种方式方法,但万法归宗,一切都不能脱离高质的景区产品和服务而单独存在。
旅游“+”不是一种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一个思路、一个格局的突破,景区的发展,不一定非要围绕景区而存在,本位思想太强,会让景区发展永远跳不出景区自己的圈,要大发展,就要大格局、大思想、大融合,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而是一个产业,突破自我,天空更阔,也许更多的机会就在这一片新的蓝天下。
下一篇:“七种武器”助你完美打造湖泊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