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设计
山水诗审美特性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发布日期:2015-10-16
山水诗因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山水诗对丰富风景区的内容和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审美品位,对提高风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对丰富旅游者的知识和阅历,对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修养与环境保护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诗激发旅游兴致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它往往以自然山水为歌咏对象,以反映“人化”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客的诗篇。
我国古代的山水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山水诗除具有诗歌的一般特点,即语言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想象力强、富有意境美和音乐美之外,还由于篇幅短小,易诵易记,在游人中广为流传。
山水诗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它还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意蕴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它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在人类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者文化意识的熏陶、旅游兴致的激发影响非常深远。
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个人来看,山水诗对旅游者最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寻求文化满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修养和环境保护意识上,它同时还是一种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云游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精神的千古丽句,这些山水诗词,大部分是面对着祖国的锦绣河山、旖旎风光、名胜古迹,感受了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之后有感而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旅游的“产品”了。
一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难以计数的名胜古迹、人文旅游资源中,都记载着中国人民的骄傲。人们在回归大自然,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熟悉人类的历史文化,了解自然规律,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就能极大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提高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意境,从而达到培养高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
我国许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大多与社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往往是因为其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而备受旅游者的亲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诸如山东曲阜的柏林景观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万壑松风,由于松柏属于长寿树种,又常与历史或故事传说相伴,“老柏曾沾周雨露,段碑犹是汉文章”,更增添了观赏的价值。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高入云天的莲花峰,深不见底的剑锋池,令人心惊的“千钧一发”,饶有风趣的“双鸟渡食”,“母子皆游”等,无不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又因长期深受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的优秀经典影片,《阿诗玛》的熏陶及影响,使它名扬四海。成千上万的旅游者不远万里从海外来到云南石林,他们想看的不仅仅是石头,而更是天然形成、鬼斧神工、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石头形态。像森林也好,像阿诗玛也好,像剑锋也好,其观赏意义,都已经不再是石头了。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民的热情好客,“火把节”的热烈欢快,以及世界其它地方无法取代的生活情趣、饮食文化的熏染,便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整体,旅游者在赏心悦目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消除了疲倦、丰富了旅游、沟通了心灵的愉悦。这一切都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杭州的西湖,历来被誉为“有山皆美,无水不丽”的人间天堂。西湖四周的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沿湖有苏提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十大景点。而杭州西湖的山水之美,与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古迹、佛塔古刹、诗词歌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西湖山水的美同时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及旅游价值,才被当今的后人誉为世界休闲之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旅游者本身便是文化使者,他们对文化的交流、意识的渗透、心灵的沟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前几年我国旅游部门曾对到我国旅游的日本游客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8%,对我国风景名胜感兴趣的人占36.8%,二者加起来占76.6%。日本《旅游周刊》的一次调查结果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冒险项目(丝绸之路、徐霞客游踪旅游线)感兴趣的占第三位。由此可见,追求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只有人文与自然发生共振,旅游才能构成吸引,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特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就是文化参与旅游互动最好的结晶。因此,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传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径。(杨红君)
山水诗激发旅游兴致
山水诗,即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的诗,它往往以自然山水为歌咏对象,以反映“人化”自然风光为主要内客的诗篇。
我国古代的山水诗,初兴于六朝的晋宋之际,脱胎于借助自然美色体悟自然之道的玄学思潮。山水诗除具有诗歌的一般特点,即语言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想象力强、富有意境美和音乐美之外,还由于篇幅短小,易诵易记,在游人中广为流传。
山水诗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它还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文化意蕴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它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在人类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对旅游者文化意识的熏陶、旅游兴致的激发影响非常深远。
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个人来看,山水诗对旅游者最积极的社会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寻求文化满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旅游者的审美修养和环境保护意识上,它同时还是一种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云游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弘扬民族精神的千古丽句,这些山水诗词,大部分是面对着祖国的锦绣河山、旖旎风光、名胜古迹,感受了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之后有感而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旅游的“产品”了。
一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难以计数的名胜古迹、人文旅游资源中,都记载着中国人民的骄傲。人们在回归大自然,在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熟悉人类的历史文化,了解自然规律,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就能极大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提高人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人们的审美意境,从而达到培养高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
我国许多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大多与社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往往是因为其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人文而备受旅游者的亲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诸如山东曲阜的柏林景观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万壑松风,由于松柏属于长寿树种,又常与历史或故事传说相伴,“老柏曾沾周雨露,段碑犹是汉文章”,更增添了观赏的价值。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高入云天的莲花峰,深不见底的剑锋池,令人心惊的“千钧一发”,饶有风趣的“双鸟渡食”,“母子皆游”等,无不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又因长期深受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的优秀经典影片,《阿诗玛》的熏陶及影响,使它名扬四海。成千上万的旅游者不远万里从海外来到云南石林,他们想看的不仅仅是石头,而更是天然形成、鬼斧神工、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石头形态。像森林也好,像阿诗玛也好,像剑锋也好,其观赏意义,都已经不再是石头了。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区的撒尼人民的热情好客,“火把节”的热烈欢快,以及世界其它地方无法取代的生活情趣、饮食文化的熏染,便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整体,旅游者在赏心悦目中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消除了疲倦、丰富了旅游、沟通了心灵的愉悦。这一切都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杭州的西湖,历来被誉为“有山皆美,无水不丽”的人间天堂。西湖四周的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沿湖有苏提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十大景点。而杭州西湖的山水之美,与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历史古迹、佛塔古刹、诗词歌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西湖山水的美同时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及旅游价值,才被当今的后人誉为世界休闲之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便会失去存在的意义。旅游者本身便是文化使者,他们对文化的交流、意识的渗透、心灵的沟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前几年我国旅游部门曾对到我国旅游的日本游客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8%,对我国风景名胜感兴趣的人占36.8%,二者加起来占76.6%。日本《旅游周刊》的一次调查结果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冒险项目(丝绸之路、徐霞客游踪旅游线)感兴趣的占第三位。由此可见,追求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只有人文与自然发生共振,旅游才能构成吸引,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特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就是文化参与旅游互动最好的结晶。因此,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才是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传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径。(杨红君)